笔顺

我记得小学的时候, 曾经为笔顺的问题苦恼过, 这好像还考试过. 后来长大以后发现, 连会写字的人都不多了, 哪里还顾及什么写字的笔顺. 笔顺这种事情, 在现代社会就像是茴香豆的四种写法, 无用. 但偶尔考据一下也挺有趣的.

在说笔顺的时候

  1. 是针对手写的, 印刷的字没有笔顺的意义.
  2. 是针对古代人手写的, 也就是用毛笔, 写繁体字.

毛笔有毛笔的特点, 它是软的, 它是离散的笔毛构成的, 跟硬笔完全不同, (当然硬笔中钢笔和圆珠笔、铅笔也有不同).

比如, 现代人用硬笔可以很方便用力画出一个圆圈或者方块, 但用毛笔就很麻烦. 毛笔如果用力画一个完整圆周, 笔毛会搅乱, 这样就没法再继续写下一笔了, 所以毛笔写字里要么分开画两个半周; 要么在画了180度以后要做个调锋的动作把笔毛顺回来, 再继续; 要么就要改变力度, 使用比较细的笔画画出一半圆.

黄简老师讲过, 在手写的时候, 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不是偏旁部首, 而是“笔势”. 基础的笔势有5个, 奋笔势、竖笔势、勾裹势、勾努势和衮笔势. 从这基础的五势出发, 还可以细分出更多的笔势, 名字都很帅气, 比如凤翅势、顾盼势、连波势...

有一天我跟淳子小姐聊天时, 不慎把“势”写成了“式”, 她说这些名字颇有武侠之风. 一下子令人茅塞顿开, 我理解, 笔势, 就是常见的一些小的笔画组合, 这些笔画以这样的方式组合起来, 写得顺滑方便. 有点像武技中的小组合, 两个直拳以后近身一个勾拳再接一个横摆, 就很顺手, 也容易得手. 也和武技类似, 一个一个小组合按不同时间顺序连接起来就成了套路. 而一个一个笔势, 放在不同空间位置“裹束”起来就成了手写的字.

手写是依照笔势来组织笔画, 因此笔顺是按照笔势来的, 不完全是按照偏旁部首来安排的.

那么, 如何区分笔势, 或者如何知道一个字的笔顺呢? 我觉得可以去看那些写字好的人是怎么写的, 而且要找到能够看出他们笔画顺序的字.

写字好的人自然是找书法家. 要看出字的笔画顺序, 则是应该找到行书. 篆隶、楷书(真书)太规整, 草书跟现代使用的文字差别又太大. 行书是最好, 笔画之间往往有牵丝或者飞渡, 能够看出笔尖行走的路径. 而且如果有墨迹本是最佳, 看得清楚.

现在有很多书法辞典、网站、app, 可以一口气查到很多书法家所写的. 我喜欢“不厌书法”这个app. 练字时还可以拍照对比. 随手查一下的话, 网站也不错. 比如书法字典. 注意, 书法家也有不同, 通常还是越有名、越古老的书法家越好. 王羲之是首选权威, 晋唐优先, 宋元次之, 明清就仅供参考了.

好了, 来练习一下, 震惊语文老师的笔顺题.

  • 集的笔顺是怎样的?
  • 盛的笔顺是怎样的?

集, 上面的部分隹, 念zhui1, 这个字的黄简老师讲过, 是小鸟的意思. 甲骨文上就是画了个小鸟.

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撇是鸟嘴, 一点就是鸟头, 撇下面的一竖是鸟的前胸. 所以头和胸, 也就是一点和一竖其实是连在一起的,

屏幕快照 2020-06-15 16.16.09

到了行书里面, 王羲之的平安帖:

欧阳询的千字文:

看出来了吧, 笔顺是撇-点-竖-一堆其他...我估计大多数教笔顺的文章会当成单人旁来处理, 写成撇-竖-点-一堆其他.

这个字通常是正常的, 但...mind 就是用来blow的, 我看《老尘《智永千字文》详细书法教学——似兰斯馨如松之盛》时候发现老尘老师写盛字很奇怪, 我模仿一下:

盛

盛字里面的戈, 完全拿出来作为整体来写. 还能这样??

我就找出处, 还真能找到一个. 《兰亭序》中“俯查品类之盛”, 第107个字的盛字:

盛

最上方的一横收笔时尖锋是向上的, 如果这一笔是和下面的笔画联系, 那么应该收笔向下. 可以推断, 这个字的写法是将“戈法”完整写出来.

但语文老师也不必紧张, 从唐代以后, 盛字的写法大多是把戈拆开了写的, 一横的牵丝是连到下面.

屏幕快照 2020-06-15 16.37.27

即使是王羲之自己, 在兰亭序中, 类似的“咸”字也是把戈法打散, 一横向下连成奋笔势, 可能这样更顺滑. 屏幕快照 2020-06-15 16.40.20

总之, 别拿笔顺去难为小学生了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