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法方程的应用: 怎样算写字不好

我在《笔法方程略史》里面提到了书法的first principle:

基本定理:写完一笔以后, 笔应该恢复到能够写下一笔的状态。

也就是说, 一笔写完以后, 由于笔的弹性, 笔应该回到初始状态, 笔锋是处于聚拢状态的。不妨称为“回归律”

并且在那篇文章末尾, 还做了少许应用, 仅仅从这个第一性原理就可以推知一个人的书法是否不好.

好的艺术表达并不是“科学”或者可度量的, 一定程度以上就较少有客观标准来衡量了. 但不好的艺术表达比较容易定性甚至半定量地分析.

在本文中, 我将再展开讨论如何算是不好的书法.

我们平时看到的书法, 通常是写完以后的作品, 是静态的. 但书法是一个写的过程, 我更愿意把书法作品当作是 书法家通过毛笔玩“极限运动”时在平面留下的轨迹.

想象一下玩极限运动的人, 就是那种踩着滑板上下翻飞的场景. 明白王羲之为什么字“逸少”了吧.

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古代人写字的过程, 只能从他们留下的痕迹里去猜想精彩的极限运动过程. 但现代的书法作品不同, 现代有录像啊, 可以从录像里直接看到一个人写字的全过程.

以下的分析是理工科定性或半定量分析, 不涉及到任何主观感受, 是我最爱的 机械的、生硬的、可重复的 分析.

研究对象从B站上搜“千字文”. 排序从最差的等级开始:

  • 每写一两笔, 都要舔笔

    • 从视频上看, 每写完一笔, 这个人的毛笔都会离开拍摄画面不知所踪, 过一会儿再回来. 说明他每写完一两笔, 笔锋都无法处于聚拢状态, 必须通过外部整理才能恢复. 当然这个等级也分高下, 写三四笔才去舔笔的显然比写一两笔就坚持不住的要强.
    • 边界条件: 作为真书(楷书)以一个字为界限, 写完一个字之前, 笔是不能离开画面的. 如果是草书, 还要考虑到字与字之间的呼应, 至少要达到两个字.
    • 典型示例: 《智永楷书千字文陈忠建讲解》

  • 每写一两笔, 都要转动笔管

    • 从第一性原理, 其实不能直接推出笔管是不可转动的. 一支笔的运动描述最多有6个自由度, 其中笔管绕自身长轴转动是一个自由度. 但如果笔管转动, 手指位置就变了, 移动过程就可能不稳定, 所以模拟人类的书法机器人应该是只用5个舵机.
    • 这个等级已经远远高于之前的等级了, 这时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笔锋, 笔锋至少在一个方向的投影上是聚拢的, 也就是笔锋虽然散开, 但仍然呈一条线状, 那么以这一条线入纸, 靠摩擦力就可以在行进的初期把笔锋重新聚拢.
    • 典型示例: 临摹智永千字文【书法生的咸鱼日常】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

  • 用笔只用一分

    • 一支毛笔, 看得见笔毛的部分叫做“出锋”, (其实还有一部分笔毛要捆扎插进笔管内部是看不见的). 出锋分为三部分, 各自1/3长度: 笔锋、笔腰、笔根. 笔锋再分为三部分: 一分笔、二分笔、三分笔.
    • 所以一分笔, 就是从笔尖到笔管之间距离的1/9, 这个长度时, 笔毛的弹性非常好, 写完以后通常就可以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, 满足第一性原则. 但只用一分笔, 笔画的变化较少, 写出来类似钢笔字了. 这样的往往喜欢临摹赵孟頫的字.
    • 典型示例:学习赵孟頫书法行书《千字文》2

  • 毛笔路径和钢笔字完全相同

    • 毛笔是软笔, 钢笔是硬笔. 在有些转弯过程中, 毛笔要拖动一个长尾, 是不能和单点接触纸面的钢笔一个走法的. 比如在山路转弯的时候, 一辆加长的重型卡车和一辆摩托车使用的技法是不能完全一致的, 车轮留下的痕迹也会不同. 书法家通过毛笔玩“极限运动”时在平面留下的轨迹.
    • 这种如果仍然能够做到每笔写完笔锋聚拢, 还能用到二分三分笔, 那真是一支好毛笔的功劳.
    • 典型的是转急弯的笔画, 例如 钩(趯), 宀(念做mian2)
    • 典型示例: 原帖对照临写赵孟頫书法《行书千字文》,鳞潜羽翔,龙师火帝! 跳转到1分钟左右, 看羽字的第两个钩(其实是叫趯ti4), 和原帖其实有明显的不同. (在这里要写出原帖的效果, 需要把笔稍微提起, 用笔尖画一个小圈, 停一下再趯出)

最后, 看一下好的书法的示范视频:

  • 書法教學:黃簡先生草書示範

    • 每写三四个字才会有一次蘸墨, 也只是蘸一下墨而已, 根本不需要更多动作. 笔与笔之间, 字与字之间是有联系的, 不会中断.
    • 一分二分三分笔各自出现, 哪怕写完三分笔的粗重笔画, 收笔时仍然是一个尖尖细细的牵丝连到下一个字.
    • 调整笔锋靠手腕的摇动, 毛笔在手里抓得紧紧的, 不会转动.
    • 笔在转向时经过复杂的摇动, 甚至可能要摇动三四次调整好笔锋以后才会继续下一笔.